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
建成泉州市正骨医院北峰院区并投入运行,实施“名医、名科、名医院”建设,着力打造中医骨伤名医院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全国培训基地。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和薄弱专科建设,推动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。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址投入使用,全面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,探索推进助产机构——妇幼保健机构——社区卫生机构之间的医联体协作新模式。谋划生成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项目工程包,改扩建或新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用房,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用房纳入城市片区改造同步规划建设,全面推动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、基本设备“双达标”建设。探索在人口明显集聚的片区,根据服务需求情况适当增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。提升区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能力建设,对接做好省市专项部署,协同推进院前急救智慧信息系统建设,按规定标准配齐医疗救护车辆。
夯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底建设
深入推进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活动,对照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》,持续改善提升基层卫生软硬件建设,引导符合申报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格建设社区医院,合理设置社区医院的老年、康复、安宁疗护等床位数,夯实基层首诊基础条件。加大对社区医院业务用房、基础设备、队伍建设、运行经费的政策支持保障。力争到2025年底,全区80%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、20%达到推荐标准;至少升格建成1家达到二级标准的社区医院。加强全科医师、医学影像、推拿康复等基层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。加强基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,规范设置基层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和留观室,加快补齐发热哨点诊室(或发热门诊)、院前急救与转诊等短板弱项,夯实基层疫情防控网底建设。
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
深化“六位一体”社区卫生服务功能,以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结核病、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为主要签约对象,进一步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完善“1+2+N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,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机制,提高重点人群签约履约实效。鼓励发展中医、妇幼保健、康复、老年病、精神卫生等特色专科,加强常见病、多发病、老年病、慢性病,以及医疗康复护理服务,引导居民一般常见病、多发病就近就医。深化区域医联体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,促进优质资源下沉,提高基层综合服务能力,畅通“双向转诊”绿色通道,促进“小病在社区、大病进医院、康复回社区”就医格局。
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
坚持“大专科、小综合”“突出特点、错位发展”的思路,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区域空白薄弱专科医疗机构和“专、精、特”健康产业新业态,优先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,支持举办康复护理、老年病、康老院等特色专科医院;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;支持发展第三方临床检验、医学影像、病理诊断、卫生检测和消毒供应等专业服务机构,逐步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功能互补、错位发展,规范有序、持续发展的社会办医体系。鼓励台资来丰设立高水平医疗机构。落实社会办医在融资、土地、财税、医保、医联体建设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。加强综合监督管理,将社会办医机构统一纳入医疗服务、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,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。到2025年,社会办医机构床位数占全区医院床位数比例达到25%左右。
保障医疗服务优质安全
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,规范临床诊疗行为,持续改进医疗质量。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,强化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。全面实施临床路径,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,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和比例。加强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和管理,强化重点药品的临床使用管理。巩固医联体内开展的远程服务项目,因地制宜,探索拓展适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远程服务项目。在统一医疗质量和标准前提下,进一步推广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,推动护理服务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。持续改善医疗服务,规范医院服务中心建设和预约诊疗、护工和投诉管理,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机制,巩固“暖心服务”三年行动成效,拓展服务内涵,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。加大对医疗卫生场所安全隐患和抗震性能的排查和改造加固。持续纠治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,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,加强平安医院建设。